首页 > 诗文 > 宋之问的诗 > 灵隐寺

灵隐寺

[唐代]:宋之问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寺庙 

灵隐寺鉴赏

  《唐诗纪事》说:“之问贬黜放还,至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长廊行吟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宋之问两次贬谪,第一次是神龙元年(705)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不久逃回洛阳,第二次是景云元年(710)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县)。《旧唐书》说:“先天中,赐死于徙所。”《新唐书》说:“赐死桂林”。总之,未能生还。《新唐书》中记载他于景龙中下迁越州(今浙江绍兴)长史,“颇自力为政,穷历剡溪,置酒赋诗,流布京师,人人传讽。”这首《灵隐寺》诗大约作于此时。

  灵隐:名。在浙江杭州市西,亦称武林、灵苑、仙居。灵隐寺即东晋时在灵隐所建的禅寺。相传晋咸和元年(326),印度僧人慧理来到这里惊称:“此天竺国(古印度)灵鹫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因起寺,名为灵隐,取灵隐于此之义。

  首联描述灵隐寺的地理位置和概貌:“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是说静穆的寺院座落在高峻葱郁的飞来峰麓,更显得庄严清寂。鹫岭:即印度灵鹫,这里指灵隐的北高峰即飞来峰。郁:茂盛葱茏之意。岧峣:高峻;高耸。龙宫:借指灵隐寺,相传龙王曾请佛祖讲说经法,佛祖所在之地故称龙宫。“锁”

  字透露出佛门清静空寂的永恒。“鹫岭”、“龙宫”,连用两个典故,上下对得精切自然神话色彩浓郁,引人浮想联翩。排律首联一般不对偶,而这里对得流走自然,给读者以整齐和谐的美感。

  第二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上句写的是远景,海上日出,光芒四射,红霞满天。下句写的是近景,江潮澎湃,白浪滔滔。入胜境而观佳处,开人胸怀,壮人豪情,怡人心境,这两句以工整的对仗和壮观的景色成为千古流芳的佳句。这里的字句并不奇异,辞藻也不繁富,然而却能给人以特殊的美感。

  第三联“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桂子:桂的种子。桂不结子。天竺桂结子。传说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秋高气爽时节常有似豆的颗粒从天空降落,称为桂子。天香:祭神的香。北周庾信《奉和同泰寺浮图》诗:“天香下桂殿,仙梵入伊笙。”月宫桂子撒落下来,纷纷扬扬,异响阵阵;龙宫中的香烟袅袅升起,直入云天,上下交织成一个清幽空灵之境。这联诗借用神话传说表现了灵隐寺声色香怡人的特色。

  诗的前三联是正面写灵隐寺,下面三联转入侧面衬托。诗人以游寻胜的所观所感为灵隐寺绘出了一个清幽旷远的背景:藤萝覆道,古塔遥望,泉流潺潺,傲霜凌冰。这一切都显示出古朴、静洁、脱俗之美。诗人深受此胜境的感应,不由自主地赞叹: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他自幼向往各处的奇胜景,这次寻幽访胜如愿以偿了,使他忘了人世间的烦恼和焦燥。

  最后一联“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这是写诗人的幻觉,他已经沉醉了,误把灵隐当作天台,竟有点飘飘欲仙了。天台是著名的佛教圣地,石桥传说神仙所居之处,“汉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遇二女子,留半年求归,抵家已七世矣。”诗中暗寓了这个美丽的神话传说,以自己的感受进一步赞叹灵隐寺地势水环境的优胜,简直可以和天台媲美。

  《灵隐寺》是一首优秀的游记诗。袁宏道在他的《灵隐》游记中曾这样说:“余始入灵隐,疑宋之问诗不似,意古人取景,或亦如近代词客,捃拾帮凑。及登韬光,始知沧海、浙江、扪萝、刳木数语,字字入画。古人真不可及矣!”这段话说尽了《灵隐寺》诗的妙处“字字入画”。

宋之问简介

唐代·宋之问的简介

宋之问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 ► 宋之问的诗(215篇)► 宋之问的名句(16条)

猜你喜欢

堂下芍药花盛开而芜秽不治太夫人课奴芟夷草莽饰以丹槛焕然一新感而成咏

宋代洪朋

江风飘已尽,庭树但苍翠。如何欻到眼,馀容殿春事。

恭惟太夫人,指挥扫芜秽。咄嗟丹槛开,芳蕤生意气。

题水陆院矮棕榈

宋代洪朋

短短一棕榈,葱茜聊可悦。如何后岁寒,生气未衰歇。

脱身斤斧中,甘心形影拙。况叹风雨姿,拄策日已昳。

过师川偶行

宋代洪朋

伊昔袁陟居,只今徐郎宅。少作与渠双,老气想君只。

兹理亦何有,订之在今昔。吾庐城北头,捷径实咫尺。

玉父赋倦壳轩韵得壳字

宋代洪朋

今弟岩壑姿,问道困南朔。归来敞蜗牛,真成倦龟壳。

曲肱梧桐影,日夜洞庭乐。谁何艺根本,岁久栖鸑鷟。

邃清阁分韵得洪字

宋代洪朋

曜灵速天机,四序如转蓬。行行早求道,咄咄就秃公。

南纪卧徐稚,丹沙愧葛洪。婆娑一宇宙,万物阅雌雄。

寄题揽结亭

宋代洪朋

杜子数相见,求我揽结诗。揽结在何处,云在彭蠡湄。

彭蠡夙所庐,今犹梦见之。一星水中央,众流浩渺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