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西山不似庞公傲》鉴赏

原文

西山不似庞公傲。城府有楼山便到。欲将华发染晴岚,千里青青浓可扫。

人言华发因愁早。劝我消愁惟酒好。夜来一饮尽千钟,今日醒来依旧老。

赏析

  古代诗人常以人与自然的默契,来表达一种超旷的情致。李白有“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辛弃疾有“我见青多妩媚,料青见我应如是”。既是一种谐趣,又是作者自我意识对象化的巧妙修辞。“西不似庞公傲,城府有楼便倒”同样表现出这样一种超迈和诙谐的情绪。作者将西拟人化,又将拟人化的拿来与历史上有名的怪诞人物进行比较,思致独擅,奇趣横生。

  这里作者并未说西如何高峻,如何巍峨或如何秀丽,仅通过它的“不傲”来写其与人亲近。这种手法,有创造,有趣,较之王安石“两排闼送青来”又高出一筹。首句在“西”之外,叠加出“庞公”的形象,“西”为显形,“庞公”为隐形,造成一种独到的意象叠加效果。而联系这一对本来牛不相及的意象之媒介(中介),就是对待城府的态度。庞公,即庞德公,据《尚友录》:庞德公居岘,未尝入城府。荆州刺史刘表几次请他出来做官,他都拒绝,并让刘表站在一边不理,对他自己妻子却“相敬如宾”。诸葛亮去拜访他,庞德公开始几次也只是让亮一人拜在堂下,不教他起来,因此以其踞傲而闻名于世。后携妻子隐鹿门。“西”却与庞公不同,“城府”只要有楼,它便可入城府来,按照常理,是人伫立楼头,目光投向西,才发现它的存在。词人将这种视觉感受逆转,说是西来到了城府之中,让读者在一句之中得到一种视点迁移引起的情感之波的回返往复,增强了诗句审美感应的层次和深度,且把与人的亲近程度表述得准确和完满。词人自然热爱与亲近,与上面提到的太白、稼轩、半类似诗句命意相同,与深隐森的“庞公”实则同趣。

  第三、四句,由西的“青”,想到自己的白发,由头上白发想到去染翠蓝的晴岚。辛疾疾有“青不染白髭须”之句,作者实际与辛词句意相同,不过是反说罢了。这里,作者放开浪漫的意之缰,夸张地表达恨“早生华发”的强烈情绪,思致独到,言辞直率却具艺术内蕴。言外透露出爱的缘由:投身大自然的怀抱,林青青千里,可使人感受到一种浓郁的青春气息,遂觉得头上的白色可以移到它上面,它的青色可以移到自己头上。

  下片承“华发”申说,旁人谓词人早生华发是因发愁,遂劝他喝醉解之。借酒浇愁,古人说得很多。曹操说“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杜康,即酒。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其《将进酒》又云:“五,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下阙首起两句便是沿前人思维定势,将诗意提起。第三句作一顿挫,一晚上便喝了千杯酒,当然这是夸张之辞,极言豪饮之多,最后作一反跌:酒喝得再多,也不能销愁,醒来白发未减,人依旧在愁中衰老。

  这是一首谐谑格的词作。无缠绵悱恻绮罗香泽之态,亦无豪纵奔放金戈铁之势,它只是以疏淡的笔致,表现一种旷放的情感。虽有叹老之意,却全无伤感之怀。写法上,舍去一切背景,仿佛白纸上作画,仅用线条表现情绪。上片以青与自己白发作对比写自己的“老”;下片用酒与愁的关系强调愁的执著,亦未离开一个“老”字。全词观之,愁与老的根源,华发乃老的标志,青乃华民的隐衬,意脉连贯,疏中见密,自然浑成,淡而有味。为何而愁,全未说破,只让读者朦胧见到一种排遣不了,纠缠如蛇的愁雾愁雰愁云而已,遂给人一种超脱之感,放达之感。这是典型的元人致,元人格调和元人散曲笔法。

刘因简介

唐代·刘因的简介

刘因

刘因(1249~1293) 元代著名理学家、诗人。字梦吉,号静修。初名骃,字梦骥。雄州容城(今河北容城县)人。3 岁识字,6岁能诗,10岁能文,落笔惊人。年刚20,才华出众,性不苟合。家贫教授生徒,皆有成就。因爱诸葛亮“静以修身”之语,题所居为“静修”。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应召入朝,为承德郎、右赞善大夫。不久借口母病辞官归。母死后居丧在家。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再度遣使召刘因为官,他以疾辞。死后追赠翰林学士、资政大夫、上护军、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明朝,县官乡绅为刘因建祠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