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纳兰性德的诗 >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

[清代]:纳兰性德

莲漏三声烛半条,杏花微雨湿红绡。那将红豆记无聊。

春色已看浓似酒,归期安得信如潮。离魂入夜倩谁招。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译文及注释

译文

夜晚已深,默默地守候着流泪的蜡烛,春天的微雨一点一点地打湿红花,遥寄的南国红豆因为离别的愁苦招致埋怨。

春天已过了许多,那个心底的人未有像潮水一样守约归来,撩起在夜晚梦见他的小心思,却不能将其招入梦中。

注释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莲漏:即莲花漏。

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的雨。红绡:代指红色花朵。

那(nèi):犹奈。红豆,红豆树、海红豆及相思子果实的统称。古诗词中常以之象征爱情或相思等。那将句:意谓愁极无奈之时便将红豆取出,记下这无聊的心绪。

信如潮:即如信潮,谓如定期到来的潮水一样准确无误。

倩:请。

参考资料:

1、(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08,第116-117页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

1、(清)纳兰性德著;聂小晴注译,纳兰词全编笺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08,第116-117页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鉴赏

  这阕词,是以女子的口吻话离别之情。上阙景起,写夜深,杏湿红。下接以“那将红豆记无聊”,用一细小情节便把女子相思无聊的情态勾画得活灵活现。下阙抒情。一层写春已深而离人久久不归,盼他如期归来;一层是写盼望与他梦里相逢。但这些都成了无望之想,“安得”与“倩谁招”露出了这一失望凄苦心情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即景抒情。“莲漏三声”点明正处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在这个烛光微摇、略带寒意的夜间,寂寞的主人公打开小窗,任那略带寒意的几许杏轻打自己的脸庞。蓦然发现,寒食节已经近了。寒食节将近而相思却无计可消除——面对此情此景,刻骨的相思便如同春水一般袭来,紧紧萦绕在周围。古代的女子一般会采撷红豆遥寄思念,这里作者运用对写法,虽明写爱人采撷红豆遥寄无聊,实则是为了突出在思念远方的爱人,愈见思念之深。

  词的下阙,从身旁的景物出发,即景抒情。在一派杏柔美的包裹之中,不禁感慨而今的春色已然如同美酒一般浓烈,一般让人沉醉。“已看”二字与“安得”相对比,春色愈浓,愈加体现出对于离家已久的爱人深切的思念,远方伊人归期不得的焦急与惆怅期望在梦里与爱人相依却不可得,心念及此,不由得万般惆怅迷离的伤情涌上心头,唯有将这一腔无人可诉的思念寄托在寂寞的夜里。

  这首词运笔如行云流水,描写爱情真挚缠绵,低徊悠渺的情致渗透在字里行间,使人沉醉其中。

纳兰性德简介

唐代·纳兰性德的简介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 ► 纳兰性德的诗(218篇)► 纳兰性德的名句(100条)

猜你喜欢

村居杂咏 其二

清代张履

豆华寒雨过横塘,一曲晴虹挂水长。溪影定余云漠漠,林霏开正日凉凉。

游鱼小侧清滩白,乱蝶低团浅草黄。已觉西风摇落意,柴门闲看拾枯桑。

自东山渡湖至吴溇

清代张履

白云淡写数峰晴,忽忽风蒲镜里行。落木无多逢雁蚤,沧波不极逐鸥轻。

残钟晚呗双林寺,断剑秋华一字城。扫却苍凉怀古意,浮家少伯共平生。

村居杂咏 其一

清代张履

皂荚林边乱石垣,依然卜宅是南村。比邻儿女聚观客,赴市鱼虾先到门。

新火微添蚕起候,圆沙浅印鹭眠痕。江乡风景真如画,并入田园诗细论。

山道步月

清代张履

仙乎一月写虚空,巾拂飘然朗朗中。草树微光知著露,水天清籁略因风。

峰阴忽觉当头闇,泉脉无端拨手通。此夕长吟谁与听,高寒鹤影忽飞冲。

江行杂感

清代张纶英

挂帆忽千里,小艇放中流。碧月吴天梦,青山楚客愁。

烟波摇暝色,佳节入孤舟。无限沧桑感,飘飘羡白鸥。

题云峰山郑道昭石刻

清代张纶英

巍巍云峰山,千仞不可极。猿猱愁攀援,飞鸟苦难越。

壮哉郑将军,振衣造云阙。峭壁恣濡翰,云崖留真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