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李觏的诗 > 乡思

乡思

[宋代]:李觏

乡思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人们说,那太阳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也没法看到我的家。

正在恼恨眼前的青山遮断了我的视线,重重暮云,又把青山密遮。

注释

落日:太阳落山之地。

望极:望极:望尽,极目远望。

碧山:这里指青山。

乡思鉴赏

  独自在外,自然充满了对家人怀念。古诗中表现乡思,除了听外,最多的是通过登临送目,寄托悲伤。如唐韦应物的《西楼》云:“高阁一怅望,故园何日归?”白居易《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云:“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万里余。”李觏这首绝句,也是通过远望,抒发自己思归的牢愁。

  诗前两句写望,但从望的感受上落笔,不具体写望见些什么。诗人远望时正当黄昏夕阳西坠,他遥望故乡故乡不见,远在天涯。这时候,他看到了落日,又想到落日之处就是天涯,然而明明白白地看得见落日,却仍然望不到故乡。这两句,把思家的愁苦表现得很深刻。诗先以落日处即天涯作衬,使后句望不见故乡失望更重更深,在表现时却不直说,而是通过两个“天涯”的反复吟咏比较,让人从中体会出来。以落日喻天涯,是从《世说新语·夙惠》中得到启发。《世说新语》载:晋元帝曾问明帝:“长安与太阳谁远。”明帝起先回答太阳远,因为没见过有人从太阳那儿来。后来又改口说太阳近,因为“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来人们常用这典故,以天涯太阳比喻远。如唐岑参《忆长安曲》云:“东望望长安,正值日初出。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就是在所忆之处与太阳上做文章。

  落日终于西沉了,暮色从天际酒来,把诗人的视野压迫到近前碧。三四句即从近处着墨,写诗人凝视碧的所见所感。“已恨”句转折巧妙,既承接上句,补充说明“不见家”之由,又“暗度陈仓”,由前二句着眼于空间的距离转到着眼于空间的阻隔。故乡不可见,不仅因为距离遥远,还因为路途阻隔,所以通出一个“恨”字来。第三句用“已恨”二字领起,无限感慨已在其中。第四句再递进一层,故乡为碧阻隔,已令人恨恨不已,何况眼下碧又被暮云遮掩。诗用“还被”二字唤起,障碍重重,恨重重。再说,本可用青、绿形容,用青更符合诗的平仄要求,可是诗人却用碧字,大约是因为青、绿较为轻、明,碧较为重、暗,不仅更符合等色苍茫中的色彩,而且能唤起凝童情绪。而当苍茫的暮色遮掩住碧,凝重压抑感也就更加强烈。诗至结尾,随着时间的冉冉推移,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而小的逐步收缩,色调的由明而暗的变化,结构上的层层递进,那乡思也就愈来愈浓郁,以致浓得化不开。

  全诗四句,分四层意思,层层深入,不断推进,把思想感情发挥到极致。中国古代诗词作法,有透过一层、加一倍写法。这种写法,有用在一联中的,如杜甫《夜闻觱篥》云:“君知天地干戈满,不见江湖行路难。”本意写行路难,再加写遍地战争行路就更难了。又如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远,更隔蓬一万重。”也是如此。更多的是用若干句透过一层,如宋徽宗《宴亭·北行见杏》词:“天遥地远,万水千,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写思念故宫,故宫不见,转而梦见,最后连梦中也见不到,把感情的波浪重重推向高涨。李觏的这首诗,也是采用了这一手法。

李觏简介

唐代·李觏的简介

李觏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 “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 李觏的诗(81篇)► 李觏的名句(4条)

猜你喜欢

陇西行 其一

明代徐熥

一别家山万里长,多年白骨委沙场。游魂已逐边尘散,空有高台筑望乡。

寄远 诉衷情近

明代徐熥

孤灯细雨,枕畔泪痕无数。幽期难托琴心,愁绪怕传尺素。

暗想香肌艳质,放诞风流,肠断朱弦暮。

垂虹夜泊怀陈幼孺

明代徐熥

吴江残露冷丹枫,万里还家叹转蓬。世路升沉同塞马,乡书寥落怨边鸿。

舟移晚渡三更月,桥跨秋波百丈虹。犹忆当年分别处,征衣憔悴泣西风。

闽山庙里赛灵神水陆珍羞满案陈最爱鲜红盘上果荔枝如锦色犹新 其六

明代徐熥

朱门处处月光流,金鼓喧天夜不休。堂下装成狮子吼,一双争戏綵丝毬。

周叔宗郁孟野俞羡长李长白黎慎甫雨集分得微霁

明代徐熥

如丝看乍歇,庭际尚萧森。已觉收残霭,翻疑结薄阴。

晚山消夕晕,好鸟间新音。徙倚花林暮,斜阳生远岑。

题宋画宫扇 其二

明代徐熥

銮舆东下指临安,北望中原路渺漫。写得残山兼剩水,只留团扇与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