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陈与义的诗 > 襄邑道中

襄邑道中

[宋代]:陈与义

襄邑道中译文及注释

注释

①襄邑:今河南省睢(suī)县,在开封(北宋京城)东南150里,惠济河从境内通过。

②榆堤:栽满榆树的河堤。

③不知:不知道。

④俱东: 俱: 一起 指一起向东。

译文

两岸原野落花缤纷,随风飞舞,连船帆也仿佛也染上了淡淡的红色,

船帆趁顺风,一路轻扬,沿着长满榆树的大堤,半日工夫就到了离京城百里以外的地方。

躺在船上望着天上的云 ,它们好像都纹丝不动,却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东行前进。

襄邑道中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政和七年(1117),作者任满经襄邑入京,诗人此行是任开德府教授期满,入京待选,因此志得意满,心情舒畅。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即景抒怀诗。

参考资料:

1、傅德岷 .《唐宋诗鉴赏辞典》 :崇文书局 ,2005 .

2、傅璇琮 .《中国诗学大辞典》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 .

3、余冠英 .《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 :江苏古籍出版社 ,1989 .

襄邑道中鉴赏

  全诗写坐船行进于襄邑水路的情景。首句写两岸飞,一望通红,把作者所坐的船都照红了。用“红”字形容“飞”的颜色,这是“显色字”,诗中常用;但这里却用得很别致。是“红”的,这是本色;船本不红,被照“红”,这是染色。作者不说“飞”红而说飞“照船红”,于染色中见本色,则“两岸”与“船”,都被“红”光所笼罩。次句也写了颜色:“榆堤”,是长满榆的堤岸;“飞两岸”,表明是春末夏初季节,两岸榆自然是一派新绿。只说“榆堤”而绿色已暗寓其中,这叫“隐色字”。与首句配合,红绿映衬,色彩何等明丽!次句的重点还在写“”。“百里”是说路长,“半日”是说时短,在明丽的景色中行进的小“船”只用“半日”时间就把“百里榆堤”抛在后面,表明那“”是顺。作者只用七个字既表现了绿榆夹岸的美景,又从路长与时短的对比中突出地赞美了一路顺,而船中人的喜悦心情,也洋溢于字里行间。

  古人行船,最怕逆。作者既遇顺,便安心地“卧”在船上欣赏一路光:看两岸,飞、榆堤,不断后移;看天上的“云”,却并未随之而动。作者明知船行甚速,如果天上的“云”真的不动,那么在“卧看”之时就应像“榆堤”那样不断后移。于是,作者恍然大悟:原来天上的云和自己一样朝东方前进。

  作者坐小船赶路,最关心的是向、速。这首小诗,通篇都贯串一个“”字。全诗以“飞”领起,一开头便写“”。如果没有“”,“”就不会“飞”。次句出“”字,写既是顺速又大。三、四两句,通过仰卧看云表现闲适心情,妙在通过看云的感受在第二句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既遇顺速又大,而作者的闲适之情,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应该看到,三、四两句也写“”,如果不是既遇顺速又大,那么天上的云便不会与船同步前进,移动得如此迅疾。以“卧看满天云不动”的错觉反衬“云与我俱东”的实际,获得了出人意外的艺术效果。

陈与义简介

唐代·陈与义的简介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 陈与义的诗(374篇)► 陈与义的名句(13条)

猜你喜欢

奉酬皮先辈霜菊见赠

唐代崔璞

菊花开晚过秋风,闻道芳香正满丛。

争奈病夫难强饮,应须速自召车公。

善卷先生坛

唐代蔡昆

几到坛边登阁望,因思遗迹咏今朝。

当时为有重华出,不是先生傲帝尧。

唐代蔡昆

飘飘随暮雨,飒飒落秋山。(《落叶》,王正字《诗格》)

李泌庭黑石诗

唐代隐者

神真炼形年未足,化为我子功相续。

丞相瘗之刻玄玉,仙路何长死何促。

赋四相诗 其四 门下侍郎平章事王缙

唐代皇甫澈

舟楫济巨川,山河资秀气。服膺究儒业,屈指取高位。

北征戮骄悍,东守辑携贰。论道致巍巍,持衡无事事。

赋四相诗 其三 礼部尚书门下侍郎平章事李岘

唐代皇甫澈

时来遇明圣,道济宁邦国。猗欤瑚琏器,竭我股肱力。

进贤黜不肖,错枉举诸直。宦官既却坐,权奸亦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