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戴叔伦的诗 > 题稚川山水

题稚川山水

[唐代]:戴叔伦

题稚川山水译文及注释

译文

五月,松下的茅草亭里却凉爽宜人,白沙覆盖的汀洲和远处的繁茂树林融入了暮色,呈现出一片苍苍茫茫。

路上的行人兴起了无限的思乡之情,此处的青山绿水也仿佛是自己的故乡了。

注释

松下茅亭:放眼亭外。

凉:传达了给人以舒畅之感

汀沙:指靠近水边的沙洲。

云树:高大的树木

苍苍:深青色,幽暗。

思:指的是思乡的感情。

题稚川山水创作背景

  诗歌具体写于何年尚待考证,从内容看,在仲夏暑热的“五月”,诗人宦游途中经日跋涉,向晚来到稚川,憩息于松下茅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1、周啸天、张金海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6月:675-676

题稚川山水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光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典型的旅游诗,作于诗人宦游途中,写行旅中偶遇之景色。诗中热情赞颂了稚川光的优美,并巧妙抒写了思乡之情。

  一二句,描画“行人”傍晚小憩于茅亭的所见,也是对稚JII水的点染。作为一个赶路的宦游人,在“五月”仲夏的暑热中整日跋涉,直到傍晚才突然发现一个“松下茅亭”,岂不喜出望外;憩息亭中,只感到清幽的凉意阵阵拂来,又怎不感到痛快。再纵目远眺,那江中汀洲的白沙,那云烟缭绕的绿,在暮色映照下显得一片苍茫。上句从小处下笔,工笔描画;下句从大处着眼,泼墨涂染。前后相映,构成一幅意境淡远的松亭晚眺图,含蕴着稚川水给予异乡“行人”的快感和美感。

  三四两句,抒发“行人”于松亭晚眺之中突然唤起的一种油然而生的乡情,实际也在表达对于稚川水的盛赞。“行人无限秋思”,是稚川水给予“行人”的一种无可名状的感发。“行人”二字,在此点出,补明上两句均是“行人”眼中之所见;“秋思”代指乡愁归思,唤起诗人对故乡一切熟悉亲爱的事物的深切忆念。

  此诗的妙处不在于它写出一种较为普遍的思想感情,而在于它写出了这种思想感情独特的发生过程,从而传达出一种特殊的生活况味,耐人含咏。

戴叔伦简介

唐代·戴叔伦的简介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 ► 戴叔伦的诗(293篇)► 戴叔伦的名句(13条)

猜你喜欢

金刚随机无尽颂·如理实见分第五

宋代释印肃

达得真如理,三界唯心起。

如今心地也无,六道凭谁拟。

秋望

清代陈凤昌

柳老西风作意骄,惊蝉强自抱疏条。天连白草横残垒,日落青空涌暮潮。

八百孤寒同骨肉,万千黎庶望星轺。不知更有春来否,满眼秋光太寂寥。

送雷章秘丞知芮城

宋代司马光

西伯昔断讼,令名存迄今。南临大河曲,北倚首阳岑。

俗被圣贤化,人多礼让心。夫君老经术,终日想鸣琴。

古从军行五首 其五

明代周是修

宝马流星剑,金戈明月弓。千旗分别将,万骑拱元戎。

玉帐兵符袐,辕门杀气雄。长驱沙漠外,谁数卫青功。

岩桂

宋代李纲

闽山气候真不常,浪蕊浮花浑欲狂。团团岩桂著春雨,擢秀不待秋风凉。

微舒嫩叶玉剪碧,巧缀碎颗金排黄。木如犀理自坚致,喷作十里旃檀香。

吴江夜泊(三首)

先秦周文

月明波上白,风送夜声寒。

数点蒹葭露,浑疑泪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