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于谦的诗 > 上太行山

上太行山

[明代]:于谦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上太行山译文及注释

译文

落日时分西风吹动草色间杂的劲草,气清云淡,秋空中飞鸟独还。

两鬓白如霜雪的我在山道孤身跋涉,策马奔行再次踏上太行山。

注释

太行:太行山。此指山西境内的太行山。

斑斑:草色间杂。

霜华:形容如霜花一样花白。

千里客:作者自称。

上太行山创作背景

  公元1430年(宣德五年)时,三十三岁的于谦以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两省,达十七年之久。回京议事,因未给宦官王振送礼,被诬下狱。数月后释出,又派他巡抚山西、河南。这时他已是五十余岁。从诗的后两句来看,这首诗当作于第二次出巡两省时。

参考资料:

1、本书编委会编.明诗观止:学林出版社,2015.08:52

上太行山鉴赏

  这是一首行旅诗。

  “落日草班班,云薄秋空独还。”描绘出一幅太行暮色苍茫的秋景图。“西”两字,既点明此时太行的季节,又突出作者身临太行的感受。劲扫落叶的秋拂面吹来,最易使人想起天地的肃杀而惆怅思归。诗人登临眺望,只见夕阳西坠,或枯黄或残绿的杂草在落晖中阴暗参差,显得色彩错杂斑驳。平视惟有满遍野的衰草,夹着残光惨淡的落日,一片萧索;仰望天空,暮云逐渐密布了高远的秋空,笼罩了连绵的群,朦朦胧胧、寂寂寥寥,只有一只回归巢的儿在孤飞,够凄清的。萧索凄清构成了诗人即景抒情的环境氛围。在这里,归的描写颇有画龙点晴的妙用,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更是寄托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前面令人思归的气氛正相呼应。这两句寓情于景,为后两句的抒情作了铺垫。

  “两鬓霜华千里客”,是作者自述生平。诗人自二十五岁入宦途起,先后出使湖广,招抚川贵,巡按江西,三十三岁时巡抚河南、西至半百之年,如今自己已经鬓发白;长年累月地远旅他乡、奔波道路,写此诗时在西巡抚任上,与家乡钱塘遥隔千里,故自己是千里为客。这一句准确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自身形象。客居他乡岁月之久,距离之远,心中愁绪不断。然而,“忧国忘家。计安宗社”的政治家于谦最后一句陡然振起“蹄又上太行”。诗人立太行,雄视千里的英雄形象,感受到了他两鬃霜华却壮心不已,辗转千里却生命不衰的烈士情怀

  此诗以简淡的笔触,勾勒出西落日的深秋,诗人孤身跋涉太行途中的心情。触景兴怀,孤知还,顾盼自身,感从中来,不直写思想感情,也不刻意求工,而粗笔勾画,力求意态自然。它在写法上也颇具一格,看似景与情分写,其实一体连贯,承转自然,形成先抑后扬的感情波澜,读来别有一番顿挫之致。

于谦简介

唐代·于谦的简介

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朝浙江承宣布政使司杭州钱塘县人。因参与平定汉王朱高煦谋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担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抚。明英宗时期,因得罪王振下狱,后释放,起为兵部侍郎。土木之变后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瓦剌兵逼京师,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英宗得归。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 ► 于谦的诗(287篇)► 于谦的名句(12条)

猜你喜欢

秋兴

明代何景明

高楼一上思堪哀,水尽山空雁独回。

万里关河迷北望,无边风雨入秋来。

吹笛

明代何景明

横笛高城弄晚芃,碧空如水雁来时。

关山月落肠应断,楼阁秋生响易悲。

查城十五夜对月五首 其一

明代何景明

中秋看月色,移席近前楹。河汉三更没,关山万里明。

风烟依独戍,砧杵闭空城。此夜高堂上,多应念远征。

得五清先生消息尚客澧州怅然有怀作诗六首 其三

明代何景明

洞庭西去路,消息几回闻。地僻难逢雁,天长秪见云。

白蘋悲楚客,班竹怨湘君。宋玉哀师意,空传九辩文。

九日黔国后园二首 其一

明代何景明

何处风烟消客愁,将军台榭枕山丘。一年又过重阳日,两鬓空愁万里秋。

水国阴多寒已至,炎方霜后瘴初收。凭高欲送登临眼,更上池边百尺楼。

过孙世其时有警报

明代何景明

一自来京邑,常时过尔吟。飘零叹往昔,留滞到于今。

各有江乡思,兼之边塞心。明星罢击柝,怅望北城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