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张先的诗 >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

[宋代]:张先

巴子城头青草暮,巴山重叠相逢处。燕子占巢花脱树。杯且举,瞿塘水阔舟难渡。

天外吴门清霅路。君家正在吴门住。赠我柳枝情几许。春满缕,为君将入江南去。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渝州城头长满暮春的草,在重重巴山我俩相逢。你先回到故乡好比燕归定巢,而我还留在异乡如花儿脱离树木。酒杯暂且频繁举起别停下筷子。瞿塘江水宽广很难渡过。

在天外苏州连着清霅的路,你家恰好住在苏州。你折柳送我真是情深意重。满眼绿色的柳树随风舞蹈,一直送你到江南。

注释

渔家傲 :词牌名。

程公辟:名师孟。曾提点夔州路刑狱(主管一路司法刑狱和监察的长官)。

巴子:指渝州,周代为巴子国,即今之巴县。

巴山:东汉末刘璋在四川置巴郡(巴县)、巴东(奉节垦)、巴西(阆中县)三郡,合称“三巴”。这里的巴山指巴子一带。

占巢:相传燕子在立春后清明前从南海飞回我国。燕子有飞回原栖息地住旧巢的习性。

花脱树:指花开后花瓣从树枝上落下。

瞿塘:瞿塘峡。

吴门:今苏州市。

清霅(zhà):指霅溪,在今浙江吴兴。

春满缕:指刚折下的柳枝,春意盎然。

将:持,拿。

江南:泛指二人的家乡。

参考资料:

1、常振国.《我思君处君思我:友谊词品珍》.上海:东方出版社,1995年08月第1版:第15页

2、李华编著.《词三百首详注》.江西省: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08:第31页

3、吕新民 关贤柱.《唐宋名家词译析》.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08月第1版:第86页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创作背景

  张先六十三岁那年(1052),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今四川重庆),不久离任。此词为离任时答赠时任夔州(今四川奉节)路提点刑狱的友人程师孟之作。

参考资料:

1、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版:第254页

渔家傲·和程公辟赠鉴赏

  这是作者为友人程公辟赠别之作而写的和词,也是一首富含民歌味的词。

  上片点染相别的时地境象。起句点时地,“巴子城头”,点出送别地点。青草萋萋,天色向晚,点明送别的季节、时间。下两句宕开渲染。巴重峦叠嶂,渲染词人与友相逢相别地方的境象。燕子觅巢,春,既渲染了分别时节的景象,亦隐喻彼此的一去一留。杂,落英缤纷的景色,也只以“”一语尽之。“脱”字避熟就生,亦有妙趣。相逢在异乡,相别又当春暮。“杯且举”两句,述临歧殷勤劝酒并话及旅途险恶。瞿唐峡,高水急,自古行舟艰难。暗示双方入川出川之不易,倍增此时的感慨

  下片抒写惜别情怀,首言自己所去之地。古代交通不便,从四川到江、浙,道路遥远,放觉如在天外。下句点出友人家园所在。宋平江军吴郡和湖州吴兴郡同属两浙路,隔太湖南北相望。从道阻且长写到家乡密迩,不仅上下片意脉联贯,更便于巧妙地为全篇作结。他首先感谢友人的赠柳情深。接着表明珍重这一友谊,要将春意盎然的柳枝带回到彼此的故乡——江南,让它发荣滋长,象征着友谊长青。结尾三句宛转其意。作者自注曰:“来词云‘折柳赠君君且住’。”折柳赠别,意挽留。作者为了感激其深情厚谊,所以要把所赠的柳枝和无限乡思带回那草长莺飞的江南。这里的“江南”,承上“君家正吴门住”句,意指“吴门”。

  词语言真挚,明白流利而词句却委婉,多低徊不尽之意,情意深厚有余。

张先简介

唐代·张先的简介

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晚年退居湖杭之间。曾与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等游。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曾因三处善用“影”字,世称张三影。

...〔 ► 张先的诗(204篇)► 张先的名句(17条)

猜你喜欢

踏莎行·哭奠陈修斋同志灵右

唐代萧萐父

卅载交情,几番劫浪。岂因华盖添惆怅。岁寒松柏知后凋,贞怀不改葵心向。

月冷隆中,风惊濠上。灵根译笔俱无恙。拈花笑语话巴黎,那堪顿哭斯文丧。

浣溪沙·哭奠周大璞老师灵右

唐代萧萐父

沫水苍茫画梦痴。月塘课业谱新词。先生眉笑许心知。

彤管殷殷传朴学,幽兰默默塑人师。楚天风雨动哀思。

长相思慢

唐代萧萐父

霜警疏林,秋云如水,微吟难诉衷情。天教乍见,浅笑凝眸,才喜欲问还惊。

共感飘零。是真怀相映,葬野星萤。细语轻轻。幕沉沉、夜曲潜听。

蝶恋花

唐代萧萐父

一笑相逢蓬海路。怎地匆匆,便共秋云去。梦冷魂孤愁几许。

凭谁问取春何处。

满江红·一九八二年元旦夏甄陶同志家小饮漫谈,归志所感

唐代萧萐父

日月回环,莽乾坤、又成一岁。自古来、史称董狐,智夸曹刿。

大地沉浮谁作主,诗人歌哭缘何罪。盼叶公、指日驾真龙,翱天际。

临江仙

唐代萧萐父

隐几维摩原未病,缪斯不必飞花。孤山风雪冷红霞。

鸡鸣难起舞,牛背誓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