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简介
汉文帝刘恒(前202年—前157年),汉高祖第四子,母薄姬,汉惠帝之庶弟。前196年刘邦镇压陈豨叛乱后,封刘恒为代王,其为人宽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调。高祖死后,吕后专权,诸吕掌握了朝廷军政大权。前180年,吕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陈平等大臣把诸吕一网打尽,迎立代王刘恒入京为帝,是为汉文帝。 ...〔► 刘恒的诗文(1篇)〕轶事典故
寻找亲人
窦漪房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找到已经失散多年的兄弟,其次就是对已故双亲尽一些孝道。虽然窦漪房已经贵为皇后,但她依然不敢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这时候薄太后正忙于尊礼薄氏祖先。她不敢和老太太攀比。
但窦漪房一个好心的决定帮了她大忙,就在她被册封的那一天,她向刘恒提议,宴请天下所有鳏寡孤独之人,并赐给生活穷困之人布匹、米面、肉食,对于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九岁以下的孤儿,分别赐给每人一石米、二十斤肉、五斗酒、两匹帛、三斤棉絮。
以善闻名的刘恒对皇后的建议大加赞赏,并很快实施。于是,天下老百姓都对窦漪房皇后的善心口口相传,窦漪房的家世也逐渐流传开来。 一个叫窦少君的年轻人听到了窦漪房的家世。
他就是窦漪房的亲弟弟,当年分别的时候,窦少君才五六岁,已经成人。
姐姐离开没多久,厄运就降临窦少君身上,由于哥哥在外面劳作,家里没有人看管,窦少君被拐走了。他先后被拐卖多次,最后在河南阳宜一户财主家当了奴仆。
白天辛勤劳作,晚上就和工人睡在悬崖下边的窝棚里。一天,主人派窦少君到山上烧炭。不料,这天夜里,风雨大作,山崖暴发泥石流,一百名工人大都丧生,由于窦少君睡在窝棚边可轻易逃跑,才逃过这一劫。
死者的家属跑到主人家哭闹不休,主人不得已只好逃到长安,窦少君也跟着主人逃到了长安。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逃到长安的窦少君第一件事就是算了一卦,想看一下自己的命运如何,不料抽到一上上签。算卦的老头说他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大富大贵。
窦少君打死也不信自己会大富大贵,对算卦老头说的话并没有放在心上,不料没走多远,他就听到了皇后窦漪房的故事。
窦漪房?当他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怔了一下。自己的姐姐,当年被送进宫的那个姐姐不也叫窦漪房吗?再联系刚才算卦老头说的话,他有点将信将疑了。
有希望总比没希望好,于是他豁出去了,向皇帝上书,说自己是皇后失散多年的亲弟弟窦少君。
刘恒看了这封信,问窦漪房怎么回事。窦漪房只好把自己的身世一五一十地向刘恒说了。
刘恒听了,捶胸顿足,说自己有愧于皇后,只顾自己的亲人,却把妻子的亲人忘记了。
于是,他和窦漪房一起召见窦少君。
窦漪房的相貌虽然改变了不少,但是窦少君还是认得出来。但是窦漪房已经认不得弟弟了,因为当初离开的时候弟弟才五六岁,如今已经长大成人。
窦漪房怕误认,那样将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于是她问窦少君有什么证据证明他就是自己的弟弟。
窦少君不仅把父母怎么死的说了出来,还回忆了当年姐姐离开他的情景,最后一次给他洗头发,最后一次做饭给他吃……
说着说着就忍不住流下泪来。这时候,窦漪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跑下去和弟弟紧紧拥抱在一起。
这一幕被史官详细地记录了下来。书上说,当时不仅大汉的皇帝感动得落泪了,连旁边的宫女也跟着哭泣。
文帝为了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赏赐窦少君大量的财产和田地。但窦漪房深知刘恒勤俭节约的品性,不可因为自己而破例,只让弟弟接受了足够养活他的部分财产和田地。不久又拿出自己的金银首饰来弥补文帝赏赐弟弟所造成的亏空。有这样一位贤明的皇后,刘恒这一辈子也就满足了。
不久窦漪房的哥哥也找到了,三兄妹终于团聚。
今日不同往昔,三兄妹谁也不会想到会有今天。
刘恒照例又要赏赐窦漪房的哥哥,又被窦漪房阻止。她的哥哥跑到她那里问原因,为什么不要皇帝的赏赐?不要白不要!窦漪房耐心地给哥哥如是这般地分析了一番,哥哥才不情愿地撅着嘴巴,答应了妹妹和弟弟一起住。
如此谨慎,不给大臣们一点把柄的窦漪房仍然遇到了麻烦。照理说,这是窦漪房的家事,与别人无关,可是她是皇后,皇后没有家事,皇后的一切事都是国家大事。杯弓蛇影的大臣们见窦漪房突然冒出来两个年轻力壮的兄弟,有点吃不消了。他们担心窦漪房会成为第二个吕雉,他们要把隐患消除在萌芽之中,其实连萌芽都没有,一切只是大臣们的假想敌。
一次早朝,绛侯、灌将军等一干串通好的大臣联合起来对文帝进谏,大意是说窦氏兄弟都是鲁莽之徒,没有任何文化素养,不应该依靠皇后的裙带关系而加官晋爵,让他们做富贵闲人,并且还要挑选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大臣与他们比邻而居,教导监督他们,以防止他们滋事扰民。
正所谓马善被人骑,人善被人欺。也只有窦漪房做皇后,这些大臣们才敢这么说,要是换作吕雉,估计他们连个屁都不敢放了,保准是千篇一律的对吕雉的亲戚们这封赏那封赏的提议。
文帝没有立即答复大臣们的进谏,尽管他相信窦漪房绝对不会成为吕雉,但吕雉的祸国殃民仍然使他如芒在背。当天晚上,他把大臣的进谏对皇后说了,面露为难之色。善解人意的窦漪房马上解除了文帝的忧虑,她说大臣们的进谏是对的,哥哥弟弟没有读多少书,正需要教导呢。最后又强调一句,无论刘恒做怎样的决定,她都支持。
宠信邓通
邓通是深受刘恒宠信和喜爱的佞臣。一天,文帝叫一个看相的术士给邓通看相,相士直言不讳地对文帝说:“邓大夫以后会因贫困而饿死。”文帝听后大不高兴,愤愤地对邓通说:“朕要想让你富,有何难哉?”说完即下了一道诏书,把蜀郡严道县的铜山赐给邓通,并允许他铸钱。邓通从此富可敌国。邓通既蒙文帝宠爱,感激涕零,更加想要有所报答才行了。
一天,文帝的毒疮突然发作,红肿流脓,溃烂不堪。文帝痛得钻心,整天伏卧床上,哀号不已。一帮御医药开了不少,文帝吃了却不见疼痛稍减分毫,最后竟痛得晕了过去。邓通在旁急得抓耳挠腮,一见文帝竞昏死过去,于是也不知道他哪里来的勇气,竟一下子扑到文帝身上,也不管那脓血有多污秽腥臭,就张开嘴巴,对着文帝背部的烂疮就吸。说来也奇怪,邓通才吸了几口,文帝的疼通便减了几分,竟悠悠地醒了过来。邓通又吸了几口,然后伸出舌头,往疮口里舔了几舔,文帝竟觉得一下子疼痛全消了。等他舔完,文帝扭过头一看,见是邓通,大受感动,心想关键时刻又是邓通对自己最忠心,总算不负对他的一番提拔和宠爱。以后几天里,邓通又给他吸了几次,文帝的疮慢慢好了起来。一天文帝问邓通:“你说天下谁最爱我?”邓通说;“那自然是太子。”这时正好太子进来问安,文帝便叫太子来给他吮疮。太子无奈,跪在榻前,对着文帝溃烂的背,勉强把嘴巴凑上去,还没碰到疮口,竟一个恶心,呕吐起来。文帝见了大不高兴,太子只好怏怏退出。
后来太子听说邓通曾为文帝吮疮,大为愧恨,从此记恨在心。几年后文帝死,太子即位,这就是景帝。景帝一即位,首先便把邓通革职,追夺铜山,并没收他的所有家产。可怜富逾王侯的邓通,一旦竟与乞丐一样,身无分文,最后竟应了那个相士的话,饿死街头。
传统节日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人物生平
初封代王
薄姬是吴(今江苏)人,秦末,魏豹自立为魏王,纳薄姬为妾。楚汉战争初期,魏王豹被韩信、曹参打败,她也成了俘虏,后被送入织室织布,而魏豹被刘邦派去守荥阳,后被刘邦手下周苛为除后患杀之。刘邦见薄姬有些姿色,就纳入后宫。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她生下刘恒。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刘邦带兵平定了代地陈豨的叛乱,就立8岁的刘恒为代王,都于晋阳(今山西太原)。
登基为帝
汉文帝的名字在中国历史上是很有名的,“文景之治”就是对他政绩的充分肯定。文帝名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母亲是薄姬。
刘恒在刘邦的众多儿子中是很幸运的。刘邦共有八个儿子,吕后仅生了一个,即汉惠帝刘盈。在惠帝去世后,吕后为了使自己长期掌握政权,对刘邦其他的儿子们大开杀戒,吕后共害死了四个。刘邦的大儿子刘肥最后未被陷害,得以善终。吕后最后死时,刘邦的八个儿子只剩下了刘恒和刘长。
在刘邦的众子中,刘恒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个,这和他的母亲有关。母亲薄姬原是项羽所封魏国王宫的宫女,在刘邦打败魏国后,将许多宫女选进自己的后宫,后来便和薄姬生了文帝刘恒。但刘恒出生后,薄姬却遭到刘邦的冷落,地位一直是“姬”,没有升到“夫人”,所以,文帝刘恒从小就做事小心,从不惹是生非,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刘恒八岁时,三十多位大臣共同保举他做了代王。虽然地位没其他王子那样显赫,但这恰好帮文帝躲过了吕后的迫害,幸运地活下来,后来又幸运地登上了皇位。
刘邦的旧臣陈平和周勃在吕后死后,携手诛灭了吕氏势力,然后商议由谁来继承皇位,代替当时吕后立的小皇帝刘弘,他们觉得刘弘不是惠帝的后代,不符合皇位继承的法统。最后,他们相中了宽厚仁慈名声较好的代王刘恒。于是派出使者去接刘恒赴长安继承皇位。 刘恒见到使者,开始并不是很高兴,相反,这使他起了疑心,他的属臣们也意见不同,有的认为是一个阴谋,有的则分析说不会有假。刘恒决定用占卜来决定吉凶。结果达到一个“大横”的占卜结果,这个结果的意思是:大横所裂的纹路很是正当,我不久要即位天王,将父亲的伟业光大发扬,就像启延续禹的那样。占卜的人向他解释天王即是做天子,比一般的王要高一级。
为了以防万一,刘恒在向长安进发的过程中一步步小心从事,深怕又中了计,丧命黄泉路。一是派舅舅薄昭先到长安探听虚实,二是离长安城五十里的时候,又派属下宋昌先进城探路。最后,小心的刘恒终于在陈平等众大臣的拥戴下平安地继承了皇位,住进了未央宫。
巩固权势
因为得到皇位不易,文帝即位后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负责守卫皇宫、京城,从根本上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后,对于拥立他做皇帝的功臣们一一赏赐、封官晋爵,对于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也恢复了称号和封地,同时,对于跟随父亲刘邦开国的功臣们也分别赏赐、分封。这些措施使文帝的帝位得到巩固。
除了用拉拢的手段巩固权势外,打击重臣也是一项很有效的措施。这方面主要是对大功臣周勃的处理。周勃因为拥立文帝有功,所以每次上朝结束后,出来时总是很骄横的样子,似乎也不把文帝放在眼里。而文帝对他更加有礼,经常目送他离去。有大臣劝说文帝,不该对周勃这样重礼,有失君主的身份了。从此,文帝的神色变得越来越严肃,而周勃则越来越敬畏。周勃的属下及时提醒他:小心功高盖主,引火烧身。周勃如醍醐灌顶,猛然醒悟了。于是辞去了右丞相(汉时以右为上,陈平当时是左丞相,相当于副职)的职务,文帝很快也答应了。一年后,因为陈平谢世,文帝又任命他做丞相,但仅十个月后,文帝又以列侯归封国为借口免除了他的相职。当时,很多的列侯都住在长安,这给京城的粮食供应增加了很多负担,所以,文帝就下诏命列侯到自己的封国去生活,即使朝廷恩准留在京城,也要将自己的儿子派到封国去。但很多人找各种各样的借口留在京城,这使文帝很生气,便让丞相周勃带头做表率,免了他的丞相职务。
在后来有人举报周勃在家常身披盔甲,有谋反之心时,文帝马上把他抓捕。周勃赶忙通过文帝的舅舅薄昭向文帝说明实情:被罢免丞相职务后害怕被抓,所以家中有些防备,但却没有反叛之心。文帝在重新调查后,没有发现周勃谋反的事实,便释放了他。这和封建时代很多皇帝相比,文帝做得确实很宽容。
巩固皇权
文帝刘恒入京,仅带宋昌、张武等六人。汉文帝下定决心要尽快整合皇权体制,以恢复和加强国家政权的运转能力。
①掌握军队
军权是最大的权,文帝深谙此道,所以在他进入未央宫的当天夜里,就命令宋昌为卫将军,镇抚南、北二军;命张武为郎中令,巡察保卫宫中。有司衙门分别诛杀少后帝及其三个弟弟于他们自己的府第里。皇帝回到前殿,连夜颁布诏令,大赦天下。
文帝知道自己在汉廷并无雄厚的政治基础,有的宗室认为他是“摘桃派”,仅仅是依靠一批老臣的拥戴而登上皇位的,他所面临的是不断壮大和日益骄横的诸侯王势力,所以他首要的任务是采取恩威并施的两手策略来巩固皇权。
②封赏功臣
汉文帝即位之后,首先封赐诛诸吕有功之臣。文帝前元年(前179年)十月,封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灌婴为太尉,组成新的汉廷中央。随刘恒入朝的官员,有的官至列卿。
除了保留旧有的诸侯王之外,汉文帝又立了一批新的诸侯王。同年十二月,立原赵幽王刘友之子刘遂为赵王;徙封原琅邪王刘泽为燕王。后来,又立刘遂之弟刘强为河间王;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东牟侯刘兴居为济北王;立皇子刘武为代王,又徙封为淮阳王,后徙封为梁王;封刘参为太原王;刘揖为梁王。
同年正月,即刘恒即位三个月后,根据群臣的建议,文帝立长子刘启为太子。这样,自汉高祖以来,预立太子就成为汉家的定制。三月,立窦氏为皇后。
③镇压叛乱
由于汉王朝大力推行无为政治,对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起了催化作用。诸侯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必然使刘氏宗室内部在皇权和王权的分割问题上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这个矛盾从文帝即位后就开始激化了。文帝三年(前177年),济北王刘兴居叛乱,首开王国武装反抗汉廷之先例。文帝派兵镇压,叛军顷刻瓦解,刘兴居被俘后自杀。
只过了三年,淮南王刘长又举起了叛旗。但尚未行动,即被朝廷发觉。文帝派人传讯刘长入京,罢去他的封号,将他发配蜀郡。途中,刘长绝食而死。
贾谊献策 两起叛乱虽被平息了,但汉初诸侯王势力的恶性发展,实际上已成为对抗中央朝廷的分裂势力。朝廷中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到了非从根本上解决不可的时候了。贾谊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 时年28岁的贾谊上《陈政事疏》(即《治安策》),提出两点:第一,亲疏不是主要问题,即同姓诸侯王不比异姓王可靠。第二,是强者先反叛,弱者后反叛,在这样的封国条件下,最后都是要威胁中央集权政权的。贾谊提出解决的办法就是“众建诸侯王而少其力”,即分割诸侯王国的势力,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
文帝十分欣赏贾谊的《治安策》,然而,当时他正用心于稳定政局,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形势不允许他与诸侯王公开对抗。直到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齐王刘则死,无子嗣位,文帝才分最大的齐国的六国。又封刘长的三子刘安、刘勃、刘赐等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贾谊关于众建诸侯的建议,至此才得以实施,但皇权和王权的矛盾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分权和集权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文帝对同姓诸侯王基本上采取姑息政策,所以导致了景帝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
去世
刘恒个人躬行节俭励精图治最终开创治世“文景之治”,公元前157年6月,汉文帝刘恒驾崩,在位23年,享年47岁。葬于霸陵。其庙号太宗,谥号孝文皇帝。
遗诏
原文:朕闻之: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 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讬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馀年矣。赖天地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维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悲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毋禁取妇嫁女祠祀饮酒食肉者。自当给丧事服临者,皆无践。绖带无过三寸,毋布车及兵器,毋发民男女哭临宫殿。宫殿中当临者,皆以旦夕各十五举声,礼毕罢。非旦夕临时,禁毋得擅哭。已下,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纤七日,释服。佗不在令中者,皆以此令比率从事。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霸陵山川因其故,毋有所改。归夫人以下至少使。皇帝之有成文的遗诏,自汉文帝开始。
本文节选自《史记·孝文本纪》,这篇遗诏和汉文帝平时行事相符,比较可信。遗诏的主要内容,是文帝训告臣下在他死后务必免除繁文缛节,省除靡费,节丧薄葬,并遣散后宫女侍等。诏文谨慎谦抑的语气,显示了汉文帝淳朴宽厚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