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李益的诗 > 行舟

行舟

[唐代]: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行舟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光明媚,柳花飘飘扬扬坠在行舟之中。舟中人随手采起菱花,任凭小舟顺碧流飘转。

望乡楼上凭栏远望,这满眼风光,我却无心赏景,只思念塞北故乡。

注释

引:采摘。

信:任凭。

信碧流:听任船只在江流中行驶。

扬子:扬子江,即今扬州至镇江间之江流,古称扬子江。

望乡楼:泛指可以望远的高楼。

行舟鉴赏

  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闻道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景的兴致,“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乡思倍切吧?或许是,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所有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

李益简介

唐代·李益的简介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 ► 李益的诗(183篇)► 李益的名句(21条)

猜你喜欢

脱齿

近现代王易

齿脱初惊老渐临,江潭摇落感同深。冯夷鼓怒昏东海,誇父淩虚弃邓林。

食肉本无飞虎相,知天聊隐候虫吟。守玄尚白吾何择,愁绝虞卿去国心。

杏岭閒居

近现代王易

坰野诛茅客有家,蟫编犹守旧生涯。移山似入愚公谷,挂席何劳长者车。

陇上牛羊齐一饱,乱馀桃李已三华。虫天蚁梦休回首,坐拥熏炉到日斜。

来澄江一年矣追念袁山偶成

近现代王易

十幅蒲帆上暮江,二年云木照疏窗。自非臣朔饥难死,便使奴星气已降。

万里鸿嗷歌怨咽,三秋蚁穴梦纷庞。乌衣门巷人谁识,孤负春来燕子双。

以近照寄贻仲詹题句

近现代王易

结交愁忆少年场,无计能疏鬓上苍。旧国莫忘三户在,东篱犹挺一枝强。

多情笔砚真催老,万劫图书孰补亡。传语故人勤护惜,小山丛桂待君芳。

村居漫兴三首 其三

近现代王易

簇簇新桃隔古津,闲闲凉月待归人。相期旱岁为霖雨,只有山云最苦辛。

村居漫兴三首 其二

近现代王易

雨脚连山滞不行,流莺时作可怜嘤。绿窗梦觉慵推枕,多谢斜阳屋角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