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李益的诗 > 春夜闻笛

春夜闻笛

[唐代]:李益

春夜闻笛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回大地,被谪迁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

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

注释

⑴寒山:地名,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的战略要地,屡为战场。

⑵迁客:指遭贬斥放逐之人。作者此刻被贬谪,也属“迁客”之列。相看:一作“相逢”。

春夜闻笛创作背景

  这首《春夜闻笛》是诗人谪迁江淮时的思归之作,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李益今存诗作可知他曾到过扬州,渡过淮河,经过盱眙(今安徽凤阳东)。诗中“寒山”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南,是东晋以来淮泗流域战略要地,屡为战场。诗人自称“迁客”,说明此诗是作者贬谪从军南来时所作。

参考资料:

1、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716

春夜闻笛鉴赏

  此诗诗旨主要不是写士卒乡愁,而是发迁客的归怨。

  这首诗前二句写闻笛。此时,春方至,未青,夜犹寒,而军中有人吹笛,仿佛是那羌笛凄厉地呼唤春归大地,光恰似塞外。这笛声,这情景,激动士卒乡愁,更摧折着迁客,不禁悲伤流泪,渴望立即飞回北方中原的家乡。于是,诗人想起那大雁北归的传说。每年秋天大雁从北方飞到湖南衡回雁峰栖息过冬。来年春天便飞回北方。后二句即用这个传说。诗人十分理解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的心情,也极其羡慕大雁只要等到春天便可北飞的自由,所以说“不待天明尽北飞”。与大雁相比,迁客却即使等到了春天,仍然不能北归。这里蕴含着遗憾和怨望:迁客的春光──朝廷的恩赦,还没有随着大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

  诗人以恍惚北方边塞情调,实写南谪迁客的怨望,起兴别致有味;又借大雁春来北飞,比托迁客欲归不得,寄喻得体,手法委婉,颇有新意。而全诗构思巧妙,感情复杂,形象跳跃,针线致密。题曰“春夜闻笛”,前二句却似乎在写春尚未归,所以有人“吹笛唤春归”,而迁客不胜其悲;后二句一转,用回雁峰传说想象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这一切都为笛声所诱发,而春和夜是兴寄所在,象征着政治上的冷落遭遇和深切希望。在前、后二句之间,从眼前景物想象传说,从现实希望,从寒笛声到迁客,到洞庭群雁夜飞,在这一系列具体形象的叠现之中,动人地表现出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它以人唤春归始,而以雁尽北飞结,人留雁归,春到大地而不暖人间,有不尽的怨望,含难言的惆怅

  王之涣《凉州词》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不度玉门关。”这是盛唐边塞诗的豪迈气概。李益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其实相同,不过是说春不到江南来。所以情调略似盛唐边塞诗,但它多怨叹之情而少豪迈之气,情调逊于王诗。然而委婉曲折之情,亦别具致。这正是中唐诗歌的时代特点。

李益简介

唐代·李益的简介

李益

李益(约750—约830), 唐代诗人,字君虞,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 ► 李益的诗(183篇)► 李益的名句(21条)

猜你喜欢

避暑

宋代赵汝燧

炎赫无逃处,如何得雨来。云生应有望,风捲又还开。

携簟寻池阁,倾醪注晚杯。堆盘粲红颗,味不减棱梅。

遣愁

宋代赵汝燧

愁来无可奈,散策小桥东。影转松随日,香残花怯风。

烟霞诗兴里,天地酒杯中。本自江湖客,生涯付钓篷。

送胡判官赴官永嘉

宋代赵汝燧

君赴莲池戍,离愁正值秋。持觞送南浦,鸣橹下东瓯。

才俊推乌幕,风流访谢楼。欲穷奇绝处,须上雁山头。

暑酌

宋代赵汝燧

天高殊未雨,暑盛绝无风。将酒渠心浸,有泉林下通。

擘莲房拍塞,雪藕孔玲珑。量浅难禁醉,扶归两小童。

留客

宋代赵汝燧

阔疏方在念,飞盖忽相过。酒缺邻堪觅,诗成子自哦。

添羹挑野菜,包鲊就池荷。莫屡辞归去,馀樽亦不多。

夏夜

宋代赵汝燧

今夕暑差甚,芒鞋阶下行。除灯檐月上,却扇竹风生。

病骨坐怕久,静吟诗易成。夜凉思睡去,楼鼓已三更。